从朴树的“No fear in my heart”谈英文歌名的采用和翻译

首先,No fear in my heart 这首歌虽然歌名是英文的,但歌词中的英文很少,除去一小句“Yo buddy”,就只有四句:

Just let time go on

Your kneeling now stand

With no fear in my heart

God comes into my mind

相比朴树的其他英文歌词,意思也简单明了得多。翻译如下:

就让时间向前走吧

你站起身,不再跪着

我的心里不再有恐惧

上帝(神?)走进我的意识(我偏不用“脑海”)

这里面的“God”一般是指“上帝”,但朴树的这首歌是为电影《冈仁波齐》撰写的主题曲,而《冈仁波齐》涉及藏传佛教和朝圣,所以这里的“God”很可能是泛指“神”。

我翻译这几句英文歌词时,不禁想,朴树为什么要加入这几句英文歌词?可能有音乐上的需要,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许跟歌曲名称《no fear in my heart》有关:为了让这首歌可以有一个英文名。

当然歌名完全可以用中文,比如“心中无畏”、“无畏之心”或者“无所畏惧”。可问题就在,给人的感觉都有点老生常谈的味道。

就像我以前提到过的,汉语里的很多词语被玩烂了。就拿“无畏”来说,看到这个词,我第一个感觉竟然是“浮夸”、“Low”……



倒不是说英文就高贵,而是至少目前为止,英文里相对应的词汇没有给我这样那样的潜意识,它就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心中没有恐惧”——但是你要是真这样翻译,很多人又该挑你缺少文采了。

翻译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人人都能挑你点毛病出来,而且还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所以对我来说,我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朴树会用英文作为不少歌曲的名字,就像同在《猎户星座》专辑里的另一首“Never knows tomorrow”。

如果翻译成中文,字面意思就是“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你这样翻肯定又不行,别人肯定觉得你这名字太长太土。

所以一定要有文采,比如叫做“明日不可测”或者“未来不可测”。

可问题是,至少对我举的这两个例子来说,文采几乎等同于装逼、矫情和浮夸,以及老套。同样的情况,在文本翻译实践中也是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