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里尼奥的长处正是大多数翻译的短板

穆里尼奥翻译时代

球迷朋友都知道现任曼联主帅穆里尼奥是翻译出身,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在做翻译之前,踢过比较低级别的职业足球联赛,然后在25岁就早早退役了。作为球员他的个人能力可能并不出色,但是他能成为当今足坛的顶级主教练,他在战术安排上还是特别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他为什么能从一个低级别的联赛球员和后来的翻译成为一代名帅?这其中就体现出他对足球的热爱和他的专业足球能力,而这种对某个专业领域的专注投入和深度理解恰恰是我们大部分翻译所缺乏的。

翻译的专业要求超出想象

我今天看到一篇报道,中超联赛北京人和队的西班牙籍主帅路易斯·加西亚说了一句话,让我感到惊讶。

他说他和外籍球员都可以用英语或者西班牙语进行很好的沟通,但是对于中国球员,队里所有的讲话,你和球员的对话,以及你在训练中叫停,都是由四名翻译来完成,但他本人其实并不确定翻译能否准确的、完整地传达他的意图。

作为中超的一个职业球队,它所配备的翻译,应该说是非常职业的。这些翻译对足球本身的专业知识和他们的翻译水平应该都是出类拔萃的,但即便是这样都不能让主帅放心。可想而知,像足球这样的专业领域,他对译员专业性和专注度的要求有多高。

我忍不住想,如果是让穆尼尼奥来做这样的工作,他的表现能否让主教练满意,我想那是肯定的。否则当年范加尔也不会把他从翻译提拔为助理教练。

翻译的驱动力天然受限

这就让我想起来前两天看到罗辑思维的一篇文章,说如何判断你身边的人哪一个最有前途。这其中就把职场人士按照驱动力划分为了三种:

  • 驱动力1.0的人只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 驱动力2.0的人把外部反馈作为动力,做好了有奖励,做不好受惩罚;
  • 驱动力3.0的人那就是自我驱动,因为内心的兴趣、使命感而做事。

我不能说所有的译员都没有达到驱动力3.0,但翻译这个职业的特征就决定了,译员们的工作每天都不得不面临各种外界评判。

比如说一个稿件,他即便个人觉得这样翻译更好,或者说以他个人的喜好,他更喜欢这样翻译,但是由于客户的一些要求或局限性,他不得不做出调整,甚至把好的翻译改成不那么好的翻译。

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养成以外部评价作为工作标准的职业习惯。相对来说,那些创意型的人才,包括穆里尼奥这样的足球教练,还有作家、画家、书法家,真正的高手应该是特别自我的。

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天天去想着外界的需求,这样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更有驱动力,他们也就达到这种自我驱动,就是那篇文章里所说的驱动力3.0。

驱动力2.0和驱动力3.0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驱动力2.0的人过于依赖外部驱动的人,习惯把外部反馈作为做事的动力,他们总能把事做到60分,却很难达到100分。虽然不差,但也说不上很有前途。

而驱动力3.0的人,不依赖外界反馈,而是把内在的好奇心、创造力作为动力。这样的人,成就一番事业的概率更大。

“专业翻译”如何名副其实

穆里尼奥是一个典型的驱动力3.0的人,他之所以成为足球翻译,并不是说他喜欢翻译,或者说他是学外语出身,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名职业球员,他有着对自己足球生涯的规划,他有对足球的这种深沉的热爱,而这些都是我们大多数自称为“专业翻译”的人所缺乏的。

我们很多人做翻译,并不是说出于对翻译的热爱,因为翻译这个东西确实是很枯燥,谈热爱有些困难。即便是有些人可能比较喜欢翻译,但实际上,由于缺少对一些专业领域的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很难真正满足客户的要求,就像上面提到的北京人和足球队的例子。

作为译员,怎样能够成为一个驱动3.0的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事。你不能仅仅关注于翻译本身,翻译只是一个技巧、一个工具。它本身并没有很多值得热爱的地方。

就比如说,你喜欢开车,但是真让你去做出租车司机,你可能开两天就开烦了。因为路怎么走都是别人告诉你;而实际上你喜欢开车,你喜欢的不是开车,而可能是喜欢看风景。

喜欢做翻译也是一个道理,翻译和开车都是使用一种工具。你按照别人的方式去翻译,可能做一段时间你就做烦了。

但如果你对某一个专业领域有深刻的掌握,能够不断地钻研进去,即便是不存在这个领域的翻译市场,你仍然会自觉的去阅读和学习这个领域的中英文资料,你自然而然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翻译高手。等到哪一天,这个领域有了翻译需求,你也就是这个领域第一流的翻译人才。甚至你有一天可能会超越翻译,像穆里尼奥那样,成为翻译以外某个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