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燕子》:语文课本中的语言困境

最近在辅导家中的小学生背课文时,我对郑振铎先生所写的《燕子》一文产生了一些疑问。尽管这篇文章被收入语文课本,但我觉得它的写作质量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点“乱七八糟”的感觉。通过网络搜索,我发现了一位疑似专业书籍编辑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他指出了一系列问题,让我对郑振铎的写作产生了新的认识。

该编辑指出了文章中存在的语言贫乏、冗余、夸张和造作等问题,以及对词语对仗的破坏。此外,他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如对同一事物的多次描述中出现了相同的形容词,以及对于景物描写的不自然和矫揉造作等。更有甚者,他还指出了文章中出现的“春天”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其中一种用法甚至使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通常来说,“春天”指的是季节,而不是特指“春季的天空”。这引发了我对于郑振铎的写作的一种猜想。

作为一名翻译家,郑振铎可能受到了翻译工作的“污染”,导致了他在写作中出现了一些低级错误。比如,他的文章中出现的两次不同含义的“春天”,或许可以解释为他受到了英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因为从字面上来讲,“春天”可以是“Spring Sky”的翻译。

这样的发现让我对文学创作中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精准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避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作品质量下降。同时,作为读者和学习者,我们也应该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以发现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燕子》一文的出现在语文课本中,虽然是为了教学目的,但在审美和文学价值上仍有一定的欠缺。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批评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当然,我的分析只是猜想,我对郑振铎并不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燕子》一文是有较多瑕疵的。

《精锐翻译观察》:新名字,旧情怀

大家好!

近期,我发现在百度上搜索我的原博客名称“翻译知行”时,首页呈现出的搜索结果并没有本站。相反,大部分是关于一家与我们完全无关的翻译公司。尽管我已尝试联系百度进行修正,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地找到我的博客,同时避免任何混淆,我决定为博客换一个新的名字:《精锐翻译观察》。

新的名称更能反映我对翻译行业的深入思考和观察。通过这个平台,我希望与大家分享关于翻译行业的见解、经验和感悟。

尽管名字改变了,但我的热情和分享的内容仍然不变。我相信变的只是名字,而我们之间的纽带仍旧坚固。

感谢大家长久以来的关注与支持。在《精锐翻译观察》里,我将与大家继续分享我对翻译的深入见解和分析。

背痛终于有办法了,看来有问题就有解决之道

困扰我多年的背痛终于在今年有了解决的办法,说起背痛,已经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可能上大学时就有过,轻轻重重、反反复复,也去过各种医院,看过各种医生,都没有太大效果。

最终还是靠自己,瞎猫碰到死耗子,瞎碰,碰来碰去居然真的找到办法能解决。最近这几个月,虽然偶尔还有反复,但我清楚地知道病因,而且有办法能在一天之内缓解和祛除,真是一种解脱。 继续阅读“背痛终于有办法了,看来有问题就有解决之道”

不要去叫装睡的人

有句话叫,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今天中秋节吃过饭看电视扫黑风暴,想起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些感慨。

扫黑风暴里的陈建波给人的感觉很憨很实诚,但陪着笑脸的同时又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干出打劫的事,而且睁眼说瞎话。明明是要买两个亿的股份,只给一个亿,原因是“绿藤市能拿出一个亿现金的就他一个”,李丽娟生气了要走,却没想被几个壮汉拦住了。 继续阅读“不要去叫装睡的人”

言语道断一说就错

前段时间写了篇谈话记录,后经朋友提醒删了。原因大概可以八字概括:言语道断一说就错。具体来说,这个谈话只是彼时彼景下的一种感情的抒发,但是很容易被误解或过度解读。而为了避免这种误解和过度解读,我就必须对原文进行各种删改,结果可能越改越乱,这就违反了我的本心。所以干脆删了。 继续阅读“言语道断一说就错”

不好意思,搞了个乌龙

今天看博客后台的评论,发现了一个去年二月份的评论,其中提到我的博客还关过一段时间评论,想必也是老读者了,可是这个评论在我的后台里静静躺了一年才被我发现,可见我对这个博客也是太不上心了。更过分的是,当我想给这位朋友回复时,发现我作为管理员竟然也无法发表评论。

去年三月份的时候,我还抱怨这个博客缺少互动,看来这并非全部的事实,一方面我把评论功能关闭了大约有四年的时间,另一方面我重新开通评论后,有些读者可能是想留言了,可是因为博客设置的原因,使用国内的网络是没办法留言的,目前已经修正。在此我表示抱歉,新的一年祝读到此文的人万事大吉,心想事成!

真相和深度报道

最近很偶然的看了圆桌派,算是锵锵三人行的后续。我算是锵锵的粉丝,可竟然没有第一时间去看圆桌派……抱歉,我只是不会刻意去追任何一个东西,大概是年纪大了。

我打开一期标题为《熟人: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节目,让我惊讶的是嘉宾居然是我的学长魏一平(现在是四人制取代了三人制——三个熟客加一个Fresher,总算是打破我原先抱怨的三人行格局),不过也是通过窦文涛之口才知道他曾是个有名的深度报道记者,想想我也真是孤陋寡闻,原先只是耳闻他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 继续阅读“真相和深度报道”

扯皮、和稀泥和误解

最近天气热的够呛,关于翻译除了一些琐碎没什么可写的,闲暇之余随便写写一些其他事。

1:

最近车子的小区大门钥匙没电了,靠到跟前也打不开门。家人让我去找门卫换电池,我也理所当然地把钥匙给了一个门卫,门卫也没说不换。 继续阅读“扯皮、和稀泥和误解”

孙晓云《书法有法》之捻管岂为偏道?

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但认真练毛笔字也就这两三年的时间,一开始基本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得其法,更准确地说是太想当然,以为写字就跟画画差不多,照着描就行了,我想这也是很多甚至绝大多数书法练习者的误区。 继续阅读“孙晓云《书法有法》之捻管岂为偏道?”

十三邀书法题名直接抄袭古人作品

十三邀是我比较喜欢的采访节目,每次看节目时都会瞄几眼右下角的书法题名。

在当前影视节目中,真正写的好的题名并不多见,也就张艺谋的近作“影”字写的还不错,据说出自某个青年女书法家之手。而“十三邀”这几个字虽然写的还不错,有些真正书法的味道,但万万没想到竟为抄袭。 继续阅读“十三邀书法题名直接抄袭古人作品”

五一调休日记事

要不是看到女儿幼儿园的放假通知,还真忘了五一节还有调休这码事。她前天晚上问为什么星期天还要上学,我们尽量解释,可我知道这件事很难解释明白。就连我自己,其实也不太懂这样的安排。

按照平时的习惯,周末是该休息休息了,即便是有工作,基本上也是在家抽时间完成,一样可以得到放松,那种感觉是和工作日不一样的。

许久没为国内公司工作的我已经基本忘了调休是什么一种感觉,我甚至好奇,在这样的调休日,员工们真的有积极性去工作吗?被打乱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感觉能好吗? 继续阅读“五一调休日记事”

关于“写日记”这件事

在最新一期的十三邀第三季中,许知远问木村拓哉,你会在写日记时发现另一个自我吗?木村拓哉的回答是,写日记时的我和正在镜头前的我没什么不同。

许知远在采访结束后委婉地表示,木村拓哉的自我被完美的偶像人设压抑在一个角落里。而我在看完采访后甚至怀疑,他年轻时的那本写真日记有可能并非他本人所写。因为日记里那个有点多愁善感又喜欢思考的人,和采访中那个循规蹈矩的人,不像是同一个人。

当然,我这里有点扯远了。我只想谈谈写日记这件事。 继续阅读“关于“写日记”这件事”

人若无好恶

之前听说一个故事,说马克吐温不喜欢听废话,有一次去教堂,原本打算捐30美元,结果神父演讲10分钟时,马克吐温不耐烦,只想捐10美元,后来神父磨叽了30分钟,马克吐温不但一分钱没捐,反正拿走10美元。

这个例子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反映出马克吐温的某种个性,应该是没什么问题。

在我看来,人都应该是有好恶的。人若无好恶,我不能想象这是个什么样的人。鲁迅说他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这当然又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奇怪的是,我所喜欢的优秀的人,也都是好恶分明的。 继续阅读“人若无好恶”

过年内涵的回归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培养起过年必须开心的“习惯”,那时候一大家子团圆在一起,热热闹闹,欢声笑语,小孩不都喜欢这样吗?好像平日再大的阴霾和沉闷也会因为“过年”这两个字一扫而光。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于我而言变得越来越牵强和尴尬,大概是热闹的程度打了折扣,而我也已经长大,心思不再那么单纯。 继续阅读“过年内涵的回归”

莫欺少年傻

这两天看了以前写的一些东西(不限于博客),感觉自己很幼稚。以前也看到过别人发表过同样的言论:过了几年再回头看自己,感觉很傻。

这就是成长吧,年轻时傻点也正常。不是谁都出身大户人家,从小就见识过各种人和事,就了解自己适合什么位置,又或者父母本身很有见识,能很好地言传身教。普通人一路摸爬滚打,难免受到一些不那么好的或者有违自己本心的人和事的影响。

经常有人说,就怕到了三四十岁,活成了自己曾经鄙视的模样。可是我现在到了三十多岁,才发现曾经的自己有一部分不是真正的我。 继续阅读“莫欺少年傻”

翻译、书法和古体诗

前两天天气骤冷,今天才好些,不过我感冒却是将近一周前的事了,今天也好多了。最近博客更新不多,主要是因为杂事太多,无暇顾及,另外也有点疲惫。我写这个博客,从2012年一开始就是为了记录和发表一些自己的真实看法,有些可能是错的,甚至荒诞,也在所难免。现在转向写翻译,虽然有很多话题可以写,但是有些话题却懒于去写,也说不清为什么,大概缺少一个干净的讨论环境,我想很多译者也是一样。 继续阅读“翻译、书法和古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