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书法有法》之捻管岂为偏道?

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但认真练毛笔字也就这两三年的时间,一开始基本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得其法,更准确地说是太想当然,以为写字就跟画画差不多,照着描就行了,我想这也是很多甚至绝大多数书法练习者的误区。 继续阅读“孙晓云《书法有法》之捻管岂为偏道?”

十三邀书法题名直接抄袭古人作品

十三邀是我比较喜欢的采访节目,每次看节目时都会瞄几眼右下角的书法题名。

在当前影视节目中,真正写的好的题名并不多见,也就张艺谋的近作“影”字写的还不错,据说出自某个青年女书法家之手。而“十三邀”这几个字虽然写的还不错,有些真正书法的味道,但万万没想到竟为抄袭。 继续阅读“十三邀书法题名直接抄袭古人作品”

自由职业者最怕什么?

作为一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我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拖延症的。好在自从成为自由职业者以来,我在时间管理方面精益求精,基本上已经做到不拖稿不延期了。不过这和我的工作性质也有一定关系。翻译这项工作和创意型工作不一样,时间还是比较容易掌控的。所以我是不太理解,为什么很多译者会出现拖稿的情况。 继续阅读“自由职业者最怕什么?”

翻译、书法和古体诗

前两天天气骤冷,今天才好些,不过我感冒却是将近一周前的事了,今天也好多了。最近博客更新不多,主要是因为杂事太多,无暇顾及,另外也有点疲惫。我写这个博客,从2012年一开始就是为了记录和发表一些自己的真实看法,有些可能是错的,甚至荒诞,也在所难免。现在转向写翻译,虽然有很多话题可以写,但是有些话题却懒于去写,也说不清为什么,大概缺少一个干净的讨论环境,我想很多译者也是一样。 继续阅读“翻译、书法和古体诗”

被低估的智永

郭沫若和一些书法爱好者相信,《兰亭集序》乃是出自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之手,而非王羲之本人,并从笔法对比、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在此不多赘言。

而对于智永本人,虽然也有不少临摹者,但总体知名度不如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这样的大咖。甚至有人认为,智永的字过于中规中矩,而缺少创新。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智永用笔之精妙举世罕见。清代何绍基在《东洲草堂金石跋》对智永评价“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可谓一针见血。其中最重要的是“笔笔从空中落”,也就是他几乎每一个起笔都纤毫毕现而且方向多变,这和兰亭序一致,非常难做到。 继续阅读“被低估的智永”

国内翻译圈和书法圈的相通之处

我从没有在这里写过和书法有关的内容,但实际上我是一个重度书法爱好者,我的博客名称“知行博客”四个字就是我自己写的,这是我比较早期的书法风格,现在写的话可能又不一样了。

我原来主要都是自己单练,一来找不到合适的书法老师,二来作为一个怀疑论者,我喜欢自己探索,毕竟公认的是王羲之笔法早就失传了,而且写字这件看似简单的事,这里面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

最近才加了一些书法的微信群,结果有一些惊喜,但更多的是失望。 继续阅读“国内翻译圈和书法圈的相通之处”

冯唐译飞鸟集诗四首书法习作

前两天写毛笔字抄了几首冯唐译的飞鸟集,发现除去少数几首包含不雅字眼的诗不说,其实译得挺好的。

比如之前看过一首飞鸟集的诗是这样的:

我今晨坐在窗前

世界如一个路人似的

停留了一会

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据说是郑振铎的版本。

而冯唐的译本是这样的:

新的一天
我坐在窗前
世界如过客
在我面前走过
停了
点头
又走了

看了很有感觉,觉得还是这个好。

郑振铎译本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废字”太多,比如最后一句“又走过去了”,其中“过去”两字纯属多余,简直不要太啰嗦,类似的字眼就连我在平时的非诗歌文本翻译中也是尽量避免的。而冯唐版的“又走了”简洁有力。

下面放出我抄的四首冯唐译本习作,献丑了: 继续阅读“冯唐译飞鸟集诗四首书法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