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译中文本和中文原创内容一样自然通顺,这可能吗?

在一些英译中翻译项目中,要求将中文翻译文本修改到和中文原创文本一样,看不出来是翻译过来的内容。

我很想知道这到底有没有可行性,我也曾努力实现过。但最终我还是觉得,在实际翻译项目中,这几乎不可能!

如果非要达到原创的自然通顺水平,只有两种可能(这里不考虑“技术说明书”等用语天生比较生硬和规整的内容): 继续阅读“让英译中文本和中文原创内容一样自然通顺,这可能吗?”

“不能催”的翻译:论Deadline的重要性

做翻译被催过两次就一定会落下心理阴影,从此以后尽量不接急稿,更不会安排不好时间。因为在外行人看起来简单的翻译,其实需要细致、推理、检索等一系列流程,越赶紧越容易出错。

很多事都有这个问题,只是翻译尤其突出。这就体现了Deadline(截止日期)的重要性。一般来说,翻译公司和译员之间、翻译公司和客户之间都会约定一个Deadline,并且经常会精确到秒,我这里讲的Deadline,就是指的这种。 继续阅读““不能催”的翻译:论Deadline的重要性”

翻译中“你”和“您”纠结的解决之道

在英译中翻译项目中,翻译公司或客户往往会在翻译风格指南中规定:所有的“You”都译成“你”或者“您”,具体选择因客户喜好和文本性质决定。

比如谷歌这样的科技公司在技术文档中喜欢用“你”,表示和用户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而一般公司在宣传文案中喜欢用“您”,以示对客户的尊敬。

如果翻译指南中没有相关规定,那就由译员酌情处理了。 继续阅读“翻译中“你”和“您”纠结的解决之道”

翻译质量受损于三种企业认知偏差

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多多少少都认识到了文案翻译质量的重要性。可是有些企业嘴上跟翻译公司或译员说翻译质量或翻译风格很重要,可具体到实践上,会出现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进而造成双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并对最终的翻译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有的企业说随便翻翻,结果译稿出来又吹毛求疵;有的企业嘴上说翻译重要,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言行不一;有的企业对翻译确实非常重视,但他对翻译本身理解有限,方向走偏了。而翻译这个东西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不同的价格不同的人,翻译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企业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到最终的翻译质量。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这三种企业对翻译质量的认知偏差。 继续阅读“翻译质量受损于三种企业认知偏差”

翻译腔也有它的合理性

刚才看到一篇有关苹果的新闻,新闻第一段引述了苹果前CEO的一段话,他说苹果“独特地融入奢侈品市场”。

按照很多人的标准,这显然就是个翻译腔,而所谓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入奢侈品市场”。

这可能还不行,要加一个字,变成“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入了奢侈品市场”。因为说的是已经发生的事。

至少如果你帮苹果做翻译项目的话,以我个人的经验,最后这个选项应该才是会被批准的译文——最好再用个成语,把“独特”改为“独一无二”,苹果的翻译团队就好这一口。 继续阅读“翻译腔也有它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