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买成品缸还是DIY定做缸?

选择成品缸还是定做缸,这是摆在所有养鱼者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我先后买过两个DIY定做缸和一个成品缸,有浮法玻璃的,有超白的,也有亚克力的,另外也参考过网上很多人的经验。

下面就结合其他人的经验谈谈我的看法。

小缸

如果是小点的缸,比如缸长50CM以内的,还是买成品缸比较好。

首先小缸一般都是放在书桌上或者更矮的位置,如果是买定做缸,一般是没有缸盖的,这样容易不小心掉进去东西。当然你也可以配缸盖,但是自己配亚克力缸盖还是比较贵的,也不美观,所以配盖的还是少数。

另外对小缸来说,成品缸更有性价比。淘宝上几十到100多块的成品缸比比皆是,都配备齐全,有缸盖,有过滤,有气泵。东西不会掉进去,也不会有水洒出来,还是很适合书桌等使用环境的。

但成品缸有个问题,就是容易坏。我前段时间花160多元买了森森的一个38的小缸,本来买回来使用很理想,也很漂亮,虽然是浮法玻璃,但看起来丝毫不亚于我的超白缸。

但用了半个月,水泵电机就坏了。由于购买超过15天,商家不想负责,对我态度阴晴不定的,最后在天猫官方的介入下,拖了两三天,最终不情不愿地寄了个新的电机过来。新的电机用了一天气泵又坏了,光出水不出气,跟客服反映,又是磨磨唧唧的,让我拍照,又怀疑我使用不当等等,最后磨叽了一大通,跟健忘症似的问我是什么问题……后来新换的电机过了一会儿又吐气了,我也就没再提这事,结果人家也就不了了之了。我也买过森森的其他产品,总体来说质量还不错,但是他们的售后客服做得实在太差。

这种问题在DIY定做鱼缸上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我花几十块钱的买的几个过滤、气泵,用了一年多的也没有一个坏掉的。

可能这种廉价的成品缸配置还是比较低劣,容易出问题。如果这次再坏,我就要想办法看看能不能自己买些贵点的配件装上去。

大缸

如果是大缸,比如1米长左右的鱼缸,买定制缸会更有性价比。这个尺寸的鱼缸在淘宝上动辄卖两三千,而且据网上很多鱼友的经验,这些鱼缸质量也并没有多好。反而不如自己DIY定制。

我买了一个80CM长的超白缸,缸花了400多元,加上另外购买的气泵、滤桶、底座等配件,加起来也就1000出头,用了一年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鱼缸过滤

说到过滤,这里重点提醒一下。

买过滤没必要买功率大的,买比商家推荐的功率小一个型号的滤桶就完全够用了。这样不仅省电,而且省空间,还能避免噪音过大。

比如我80的缸,买的是“适合0.6米以下鱼缸使用”的功率6W的滤桶,完全够用。滤桶的吸管不够长可以在淘宝买一根延长管。

我鱼缸里的鱼最多的时候接近100条,还都不是像青鳉、斑马鱼、灯鱼那样的小鱼,但是只要喂食不要过多,鱼缸是不会有任何异味的,鱼儿也都活得很健康。

但后来我嫌密度太大不美观,只留下30条左右的鱼,滤桶就更足够用了。

鱼缸过滤的作用,除了吸鱼粪,过滤掉脏东西以外,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硝化细菌控制好水质,降低水里的氨,让鱼更加健康,表现更好。

有人会觉得不要过滤也可以,如果鱼少或者鱼很小,特别是又放在阳台这样阳光充足的地方,水草能产生氧气,不用气泵不用过滤都是可行的。

但是对于大一点的放在客厅的鱼缸,没有过滤不仅容易产生异味,而且时间一长,水里的氨变多,鱼即便能活着,但是健康状况不会太好。

另外如果担心安全问题(主要是大缸),可以在缸的外表面贴上一层钢化膜,淘宝有卖,很便宜,除了可能会产生划痕外,不影响观赏。

以上就是有关选择成品鱼缸还是DIY定做鱼缸的一点经验。

黄黝鱼只吃活食?纯属谣言

相关阅读:黄颡鱼等中国原生鱼的名称如何翻译?

黄黝鱼长得很像虾虎,跟虾虎是近亲,很多人不认识这种鱼,误以为也是虾虎的一种。

我一开始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偶然采到一条,搞不清楚是什么鱼,以为是一种虾虎,后来在淘宝上搜“黄色虾虎”,竟然搜到无良商家把它充作虾虎来卖。

我拍的黄黝
我拍的黄黝

这种鱼就像网上有人说的,没有虾虎好玩。没事就在鱼缸上层漂着,等着你喂食。抢食也不行,我鱼缸里有几条,肚子常年都是瘪瘪的,不是我不喂,实在是有点笨,抢不过其他鱼。出于鱼道主义原则,这样的鱼后来都放生了。

但抢食不行不代表不吃东西。网上总有一种说法,说黄黝鱼只吃活食,很多人信以为真,包括我自己曾经也信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一般野采来的鱼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到肚子饿了是不会轻易开口吃东西的。黄黝鱼也不例外。

我拍的黄黝
我拍的黄黝

但是黄黝鱼并不算难开口的,一般放进鱼缸三四天就开始吃东西了。

黄黝鱼属于小型猛鱼,在自然环境是吃小鱼小虾的,所以跟绝大多数虾虎一样,不吃鱼食。我基本都是喂冻红虫,它可以吃到撑。

另外黄黝鱼奇特的一点是,它似乎是有很多种。我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捞到的黄黝鱼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有的偏黄,有的偏黑,有的嘴巴旁边也有黑黑的线条,还有的腹鳍和尾鳍发黄比较明显;另外不同鱼身上的黑色竖纹也经常不同,有的疏,有的密。

不知道它们是不是属于不同品种。

不过有一种中国原生的黄黝鱼,叫萨氏华黝鱼,产于广东,百度百科里说是稀有物种。确实也是挺稀有的,很少看到有人养。

萨氏华黝鱼
萨氏华黝鱼

这种鱼跟一般的黄黝鱼不同,很漂亮。之前还看到有鱼友在贴吧发的繁殖贴,详细记录了华黝的繁殖过程。这玩意跟虾虎一样,是在洞里产卵,而且有公鱼守护。

我养的黄黝鱼基本只在鱼缸上层活动,只有两只腹鳍明显发黄的比较特殊,喜欢呆在鱼缸中下层,但平时也没往石头洞里钻。所以搞不清楚它们是怎么繁殖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养过十几条在不同地点采到的黄黝鱼,都没有说只吃活食的,这纯属谣言。

宠物虾/观赏虾养殖教程

误打误撞进入养鱼/养虾领域,也已经快两年了。以前也养过鱼和龟,但最多就是买个迷你玻璃缸,养个几个月就放弃。

下面在这里写写鱼缸养鱼/养虾的一些心得,仅供参考,但应该来说比网上大部分资料还是靠谱得多的。

宠物虾/观赏虾品种和基本要求

首先,养鱼还是养虾,这是个问题。笔者一开始就是偶然养了被称为“黑壳虾”的小虾,才渐渐打开这个新的世界。

不过如果真要是养虾,大多数人可能还是不仅仅养黑壳虾这种太入门的品种了,另外还有很多种其他虾。常见的包括国产原生虾,如小龙虾、台湾的樱花虾、秀丽白虾、长臂虾、红鼻虾等等,国外产的有小龙虾的近亲“鳌虾”——蓝色的、橘黄色的等等,另外还有极火虾、水晶虾这类人工培育的品种。

所有以上这些虾的品种在淘宝都有卖,价格不等。

当然你如果只想养黑壳虾这样的中国原生虾,下河随便捞点就行,如果捞不到,也可以在网上买。

其中像黑壳虾、秀丽白虾、红鼻虾还是很好养的,一般只要水别发臭,养活都没问题。网上经常有人说黑壳虾都养死光了,我养了两年的鱼虾,都还是不明白怎么能把黑壳虾都养死光。如果真的是这样,要么是你当地的水质太差,要么是你太不走心了,或者一点养鱼养虾的天赋都没有。

实际上,随便弄点水,弄两根水草,弄几只黑壳虾放里面,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或者隔三差五随便喂点东西,都绝不至于养死。

其他像樱花虾、极火虾、水晶虾这些贵一些,也娇气一些,但里面不乏有生命力顽强的。比如你买10只樱花虾、10只极火虾,里面大概分别有2到3只的生命力是你无法想象的。

这里说的生命力要通过极端环境才能体现出来,比如这两种虾的适宜水温都比较高,但即便到0度左右,还是会有一部分虾能够存活下来。再比如,你出门两星期,家里虾缸过滤都堵上了,水质一塌糊涂,你很可能依然能找到两三只活着的樱花虾或极火虾。

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那些专门养虾的,是要注意水质等等,但也不要搞的太矫情。

基本上按照正常鱼缸配置就行,比如过滤、气泵,有就行。实在没有也没关系,弄些水草,把虾缸放在阳台,水草就成了天然的气泵,阳光晒出绿藻,也是虾的天然食物。

养虾搭配什么鱼混养

很多人在网上问养虾可以搭配什么鱼混养,这里说的虾基本是指黑壳虾这一系的,包括樱花虾、极火虾、水晶虾等等,其实都属于黑壳虾。

但是网上有很多错误的信息,很多人都说养虾就不要养任何鱼,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我自己一开始也走了弯路,很纠结,但其实没必要。

根据我的经验总结,养黑壳虾这一系(樱花虾、极火虾、水晶虾等宠物虾/观赏虾)可以搭配的鱼,完全没有问题的至少有:中华花鳅(冷水鱼),蛇仔鱼(也叫苦力泥鳅,热带鱼),这两种鱼我都养过。这里说的完全没有问题是指,不仅对大虾没有威胁,对小虾也没有威胁。

另外对成年虾没有威胁,但是可能对小虾造成威胁的就多了——因为我没怎么繁殖过小虾,所以我也不能100%保证,包括:青鳉鱼(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种鱼还是不会吃小虾的,毕竟它自己体型就很小,而且基本只在上层活动)、缨口鳅、棒花鱼、粘皮虾虎鱼、鳑鲏。

绝对不能混养的,也就是对成年虾和幼虾都有威胁的,我这里主要说中国原生鱼,包括:子陵虾虎(当然太小的可以忽略)、波氏虾虎、刺鳅(又叫刀鳅,这玩意很厉害,大小通吃,再大的虾也逃不掉)、光唇鱼(又叫溪石斑鱼,这玩意捕虾也很厉害)、斗鱼(中国斗鱼、泰国斗鱼都包含在内)、黄黝鱼等等。

养虾搭配什么水草

养宠物虾/观赏虾最常搭配的水草就是莫斯了,最常见的有大三角莫斯和小三角莫斯,除了红鼻虾等个别虾类会适当啃莫斯外,大多数虾对莫斯没什么兴趣。

除莫斯外,矮珍珠也不错。据我的经验,基本上市面上常见的水草都可以,因为虾主要还是对藻类比较感兴趣,对一般的水草没有太大兴趣,除非是饿极了,会啃一点水草,但也没有大碍。

自由职业前传:翘班炒股的日子

做自由职业之前,当年从事业单位逃出来,经过一些波折,最后进入一个大点的公司,从事着比较“奇葩”的工作,后来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

于是又在面试其他职位,好在那时我是个小领导,偶尔翘个班也没什么。记得有一次中午跑去面试,那次应该也请假了。

面试的是一家新成立的电商公司,卖酒的,面试我的老板对互联网似乎一窍不通,我也不知道他哪来的底气要搞电商网站,要知道那已经是大约2013/2014年,做电商那么容易?

后来我坦白跟他说,这个网站不那么好做,但如果工资能达到我的期望,我可以努力一试。但老板对我似乎没有太大信心。毕竟我当时做的是媒体主编和游戏网站SEO,跟电商没什么直接的关系,尽管我曾经做过一小段时间的电商。

从面试的办公室出来,就接到朋友的电话。跟我说现在股票多么有前景,国家也在背后支持,甚至有人预测会达到10000多点。

我一直觉得这个朋友很靠谱,也不需要骗我来获利。所以尽管觉得他说的有点太夸张,还是将信将疑地加入了炒股大军。

不过朋友推荐的炒股工具我没能用上,有点对不住他,因为几年前我在另一家公司注册过炒股账户,如今需要将其复活。

当时设置炒股账户非常麻烦,原来的账户信息基本遗忘,为了复活账户,去各种场所跑了好多趟,当然也少不了翘班。

目的当然就是想借着股票的大势,分一杯羹。

后来股票的行情,大家都知道了。

涨了一阵子然后就猛跌,迷信朋友观点的我尽管看到外媒在报道中国股市暗藏的巨大风险,还是没能及时抛掉。

……

这也从侧面看出我在做自由职业之前的迷茫。当时在同一家公司身兼两份领导职位,而且其中一个职位是不能公开的——这也就是这份工作的“奇葩”之处,但是只拿一份工资,我也是这家公司七八百号人中唯一的个例——我也是稀里糊涂就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就当是锻炼自己了。

不过后来随着公司领导的更换和制度的演变,我的忍辱负重和委曲求全,竟然变成了某些故意或假装不了解内情的领导的不屑和诋毁……

心心念念从事业单位的牢笼跳出来,不曾想跳进另一个牢笼。

好在我没在这段时间的郁闷中沉沦,利用公司的各种机会,充分地实践自己的想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尽管因为我的身份特殊,我的功劳在记在另一个人的身上的。

这些实践的经验和成就也帮助我找到了后来的至少其中一个很好的自由职业的机会。

写这篇博文只是叙述曾经的一些亲身经历,不想证明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我个人有两个心得体会:

一是在企业里,虽然有同事和制度的某些保证,但这些都是随时会更换的,你的功劳甚至都会随之被抹杀和轻视,这大概就涉及到一些内幕和政治,可是对于像我这样的企业底层/中层员工来说,可能也轮不到你去玩什么政治,你直接就变成炮灰了;

二是安全感来自自身,你自身足够强大,不一定能保证是金子总会发光,但你应该相信这一点,毕竟你又有多少选择呢?而自由职业就是证明和变现你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朴树这首歌就像写吸毒

ps

最近朴树发了新专辑,看它那么热门,我就看了看以往专辑的热度,发现评论都很低。顺便回味了一下以前的音乐。

然后就看到这首《苏珊的舞鞋》,这首歌我很熟悉,基本会唱,但好几年都没听了。很奇怪,朴树的很多歌就是这样,听的时候觉得很好,但是不听了常常也就忘了。

我想大概是因为他的一些歌的曲调有点类似,歌词又是出了名的抽象缥缈,所以在口水歌大军的攻势下,容易被暂时遗忘。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对这首《苏珊的舞鞋》也并没有太特别的印象,更没有去解读它的歌词。

不过这次回头看,发现这首歌的歌词和编曲好诡异。欣赏一下:

苏珊有双神给的舞鞋

能带她离开倦怠世界

像根烟

那天是个多云的夜晚

她吻了我便飞上了天

honey, goodbye

oh 这夜晚好美

oh 真的让我想流泪

mn…纵身一跃

再见呀虚浮之海

mn…甜美深渊

这是爱我的王国 sure

苏珊这是你等待已久的舞会

趁今夜深蓝温柔如水

头也不回

oh 这夜晚好美

oh 真的让我想流泪

mn…纵身一跃

迷失在冥之海

mn…甜美深渊

这是爱我的王国 sure

mn…纵身一跃

舞会持续到永远

mn…每次摔碎

我依然想飞得更高些

苏珊有双神给的舞鞋

她吻了我便飞上了天

honey,goodbye

我想我肯定不是唯一一个觉得这是在描写吸毒的感觉的。每一句歌词都像是吸毒。当然这也只能是猜测,这首歌还是很美的,不管它到底是不是在写吸毒。

另外新歌《The fear in my heart》里的这一段也有嫌疑:

从不曾犯错的
无聊的人生
能不能 彻底地放开你的手
敢不敢 这么义无反顾坠落
坠入黑暗中
坠入泥土中
的海阔天空
就让我 来次透彻心扉的痛
都拿走 让我再次两手空空
只有奄奄一息过
那个真正的我
他才能够诞生

后来出于好奇心,在百度搜了一下,发现有关“朴树吸毒”乃至他的老婆“吴晓敏吸毒”八卦和臆测也有一些。当然更多是怀疑,觉得朴树怎么这么瘦,这么憔悴,难不成是吸毒了?

如果朴树吸大麻,也并不奇怪,不是说吸大麻没什么,但是中国的娱乐圈、音乐圈,吸大麻似乎还是比较普遍。如果真的是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家伙情绪不太稳定,易怒(听了新专辑的后期勃然大怒)。

但愿朴树也就是出于好奇吸两口,可千万别吸上冰毒,那可就戒不了了。

前两年这家伙上电视说自己缺钱,尼玛不会是吸毒吸的吧。

但愿我想多了。

朴树,何不学学窦唯

这两天天气热,有点心浮气躁的。正好听着朴树朴师傅的新专辑《猎户星座》,感觉不错。

前面博文提到,我听第二遍感觉好多了,确实如此,有几首歌还是很喜欢的,比如《空帆船》和《Never knows tomorrow》。新专辑同样很自我,但这方面似乎比之前的两个专辑好那么一点。

由于心情有些发燥,工作之余就了解了一下朴树和他的新专辑的一些背景资料。这才知道朴树对他新专辑的后期制作有些不满。

作为非专业音乐爱好者,咱也听不出来到底哪里不好了,但我猜测是不是配乐声音有点太高呢?我用笔记本外放的时候,几乎快要听不到朴树的声音了,而其他歌曲则似乎没有这样的问题。

不过拖了这么多年新专辑才出来,这完美主义也真是没谁了。我也是个完美主义者,做翻译和校对的时候一个标点一个空格都绝不放过,为了一个字纠结半天,但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有些东西还是只能得过且过,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计较。

朴大爷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想当年也是说退学就退学,想来从小到大都是生活无忧,所以可以把完美主义演绎的很极致。

我又看到一篇报道里说什么朴树10年都没有出去旅游过。这个我不太信,但如果是真的,那他这状态恐怕也真够糟糕的了。

朴树在新专辑创作过程自述(见其微博)里提到,新歌创作好之后,有一阶段对这些歌曲彻底失去兴趣。我能理解这种情绪,就像我写博客,写完后如果不立即发布,过几天很可能就不想再发了。

不过14年的厚积薄发,11首歌,全部失去兴趣。这恐怕就不单单是完美主义能够解释的了。恐怕朴师傅这抑郁症还是没彻底好啊。

这两天顺带了解的一些其他事实也让我有些大跌眼镜,朴树在自己的微博和某个颁奖礼上先后大肆抨击国内娱乐圈/音乐圈现状,说别人的都是屎/垃圾,“电视上的明星们让人作呕”。很多朴树的歌迷都有点看不下去,觉得这家伙有点太口直心快了。

我觉得这事确实是体现出这位音乐人才不成熟的一面,我也曾经在网上和现实中骂别人做的东西是垃圾,比如屡次批评有些知名博客只是沽名钓誉,内容都是垃圾;可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公开发表这种言论是否还是缺少了一点修养呢?

就连以苛刻和偏执出名的乔布斯,恐怕也就是私下里骂骂员工,好像从来没见他公开骂谁是狗屎。

也难怪高晓松字里行间都在影射朴大爷太矫情:

20年前你来找我卖歌,我说你唱这么好何不我们投资给你出唱片?你说你要卖歌攒钱本身做,因为音乐圈都是傻逼。后来我们为你成立麦田音乐,带你来这个喜忧参半的圈子。20年人来人往,你还在,不是因为你爱这圈子,是因为这圈子爱你。既然生如夏花,就不怕秋风凛冽,竹林是为弱者备的。期待新专辑。

当然这段话说的很隐晦,网上有解读,我觉得还是很靠谱的:

20年前你来找我卖歌,我说你唱这么好何不我们投资给你出唱片?
——是你自己找上门来的,没人逼你。

你说你要卖歌攒钱自己做,因为音乐圈都是傻逼。
——你挣我们的钱,还说我们傻逼。

后来我们为你成立麦田音乐,带你来这个喜忧参半的圈子。
——傻逼们为你付出的并不少,麦田就是为你成立的。

20年人来人往,你还在,不是因为你爱这圈子,是因为这圈子爱你。
——不是你红的久,是我们捧的久,我们不爱你的话,你早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既然生如夏花,就不怕秋风凛冽,竹林是为弱者备的。
——作为从业者,不要矫情,不干了就清净了,但是不干你赚不着钱。

期待新专辑。
——请用作品说话,呵呵。

想起2003年大一或者更早的时候买了朴树的《我去2000》,那时候懵懵懂懂,觉得朴树的旋律和歌词都很美,有些歌词也很批判,别的可能没听出什么来。后来过了几年,才更深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和隐含的嘲讽,原来人朴树那时候就已经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其实现在一查,人家是73年出生,比我大了12岁,不比你成熟才怪,原来还以为是同龄人。

不过现在再来看朴树现实中的这些言行,感觉像是没长大似的。

……

说句题外话,那时除了韩寒在书里赞美朴树,我在现实中没见过有谁听朴树的,网络上也很少看到这方面的痕迹——除了媒体报道——不过当年没有“网易云音乐”,咱也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听朴树,反正我也算是朴树的资深粉丝了。

最近看朴树以前专辑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绝大多数歌的评论也都很少,远远不如新专辑。所以朴树近年的热门一可能来自于《后会无期》,二可能也是文青群体的壮大。但是媒体附会说朴树当年的歌有多火,可是我从来没在街上听到有商店放朴树的歌。

……

新专辑《猎户星座》里有一首没有名字没有歌词的歌曲,让我也让一些网友想到窦唯。窦唯当年也很迷茫和痛苦,后来独辟蹊径,走上了现在的道路。歌虽然不热门,但很好听,同样也是没有歌词,一开始有人声,现在连人声都没了,可是我特别喜欢,反而觉得有人声有时是一种干扰,一种糟粕。

外界以为人家落魄,但据窦唯自己在采访中讲,他自打转变音乐风格后,才感觉自己走上正轨了,换句话说,人家现在过得很开心,发专辑也很开心,也不在乎你外界的看法。

在这方面,朴树跟窦唯还是有差距的,不够自由,不够随性。

既然朴大爷10几年才出一个新专辑,出来了又不满意,恐怕真的是跟当年的窦唯一样,走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

建议朴大爷向前辈窦唯学习,早日转型,开心生活,开心工作。

一个普通音乐爱好者对朴树新专辑的些许感想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即便是我曾经喜爱过的朴树,对他的新歌,我也没有十足的信心,以至于不太敢于和有耐心去听。

大概是一个有些燥热的下午,我偶然想起朴树发的新专辑,大概叫什么星座,我在网易云音乐找到这张专辑——之前看到过广告,但就像上面说的,我都没有很多耐心去听了,更别说花钱买了。

也许是因为到了一定年纪,我早已不再执着地追任何一个明星。最多也就是一时兴起去搜索关于某个明星的资料和评论,然后鼓起勇气听几首,但常常是听不下去,尽管那些歌评价很高。

我不是专业的音乐人士,所以有些歌评价很高,但我可能并欣赏不了。我也不喜欢口水歌,但偶尔还是会听。口水歌至少没有那么多的心理负担,有时候我只是需要悦耳的旋律和轻松的心情。

上次的下午,听了朴树的新专辑——我从头到尾听了一遍,够耐心了,可是好像真没找到几首喜欢的,感觉又吵又闹。我想,朴树是不是用力过猛?

像上次的那张《生如夏花》,都在主张不要忧伤,主张正能量,在我看来却似乎缺少了那么一点批判,有几首旋律还不错,但听多了还是能听出里面的低沉和忧伤。总之不像第一张专辑那样赤裸裸地表达不屑和批评,也似乎缺少一种力量。

废话不多说,这张新的《猎户星座》,在网易云音乐,每首歌的热度都是100,评价更都是上千上万,这在其他歌手身上是几乎看不见的。我不知道这里面对音乐本身的评价到底占多少?又或者说,朴树的新歌要差到什么程度,热度才不会达到100?

我很喜欢朴树给这张新专辑写的序,他把它比喻成“一粒煤”,而不是常见的“塑料”,让我看到他对自己的专辑还是有信心并且认真的。

今早试着再听一遍,已经听了三首了,感觉比前两天好多了。但愿这是一张不错的专辑,但愿如他所说,是一粒煤。

微信新贵和网站旧胄:天壤之别

昨天写了毒舌电影的事,写完后仍然在思考。比如,我为什么对这个公众号情有独钟,看他的文章不算多,可是对他被封却这么难过;又比如,为什么很多人跟我一样,对他情有独钟?

你说他写得好?那是当然。可是“好”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见过太多“好”的媒体了,从以前的网站,到后来的微博,再到“公众号”。

网站出现后,内容在走下坡路,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新媒体的这一发展历程,竟然让内容变得越来越好。于是“好”的标准大大提高。而以往的那些“好”媒体,比如一些知名的网站、博客,在这些新秀面前顿然失色——注意,我说的是“一些”,不是“全部”。如果不是偶尔有其他事物的提醒,他们都不会再出现在大脑中。

具体的网站/博客名称就不提了,这里面有我喜欢的,但更多的是我历来都不太喜欢的。

我不喜欢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只是在沽名钓誉。他们的内容说得过去,但远远没有好到和他们的名气相称的地步。他们仍然具备一定的人气,唯一的原因仅仅是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体量,积累了一定的人气,或者说他们做得早,内容又说得过去。

但在后起之秀面前,他们早已一败涂地。只有一些创始人还在固执地“坚持”着,试图维持自己的一点价值。

这样的“坚持”当然是能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的,但有利就有弊,他们为了勉强维持自己的名气,牺牲的却是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的那些鸡汤文不仅不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好处,还让自己处在一种错觉中,以为“坚持”就一定能成功。可是,扯淡吧你!

借用马哲的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如果没有强力干涉,毒舌电影应该能一直很好地发展下去,而那些陈腐的网站只会一天天消亡下去,可是现实却是,优秀者被摧毁,而平庸者尽管已经变成了行尸走肉,却仍能活下去。有点劣币驱逐良币的意思。

不过,让我们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垃圾总会沉沦的。

“毒舌电影”到底为什么被封?

昨晚手机信息推送说“毒舌电影”等一批公众号被封,后来说是永久停封。当时感觉就像是晴天霹雳。

倒不是说我有多喜欢这个公众号,我后来才知道,很多人每天就指着这个号呢,说是“睡前读物”。比起他们我差远了,我也就是偶尔看看。毕竟只是一个影评公众号,我有那时间多看看电影多好,老看影评干嘛?

但是我对这个公众号确实是有一些特殊的感情,而且不得不承认,人家写得确实好,有干货。

现在已经忘了当初是怎么知道“毒舌电影”的,应该也是偶然,可能是从别的公众号看到的。但是“毒舌电影”一上来就吸引了我。大概是因为它的博学和批判。

看惯了SEO型的文章——也就是废话连篇、炒冷饭、堆砌关键词的文章,毒舌电影等一批公众号真的让我眼前一亮。

我虽然工作中也涉及到SEO这么多年,但向来很讨厌那类文章,一直推崇“内容至上”。所以看到这些内容好的微信公众号不用靠SEO,也能玩得风生水起,心里挺高兴。

但就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咔擦砍了。好在现在他们还有APP、微博还在。希望他们能东风再起。

我宁愿相信这是一次误杀,不过网上传言满天飞,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有的说是因为他们搞线下观影活动,播放未经审核的电影,触碰了总局的底线;有的说是因为他们抨击国产电影电视剧,损害了某些电影公司的利益;也有说是因为接受了外国投资;甚至还有说什么ZZ和娱乐本是人性两面云云……

不过大部分人都觉得很冤,我也一样,大家都觉得原来封封卓伟没话说,但封到“毒舌电影”这样的公众号,委实不理解。

具体内情咱也不清楚。不过如果是当局这么弄,恐怕还是得不偿失的。

我也是通过这次事件,才知道“毒舌电影”影响力那么大,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很爱看。而且去年年底刚刚融资,估值3亿。而他的内容也并没有什么ZZ不正确的地方。

这么一弄,对其他没被封的微信公众号来说,也是一次很大的警示,以后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谁又敢说半句出格一点的话?

今天吃早饭时,想起“局座召忠”公众号。打开一看,还好好的,还在那边祝福刚考完试的高中生,说很多高中生也是他的读者,现在真的是90后00后的天下了。

我突然想,“局座召忠”会不会哪天也被封了,毕竟树大招风,老爷子话又多。但又想,人家毕竟曾经是体制内的,哪有那么容易被封呢?就算被封,也有办法解开吧。

了解自己

我的这个博客,其中的博文我早已删掉一大半,可是如今看来,剩下的大多数文章好像还是很傻,连审校的勇气都没有。

我反而会觉得当初真有勇气公开这些牢骚,尤其是在最困难的日子,写写博客大概成了最大的安慰。就好像小时候跟同桌的那些呓语般的聊天,今天看来一定傻透了,可是在那个时刻,有个人听你说那些傻话,也是令人感动的。

一个人大概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看一眼以前写的那些博客,就觉得既是自己,也不是自己。

有一阵子会以为那就是自己了,可是现在看来也并不都是。那最多也只是我的一面。

一个人总是要通过自己做的事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写东西、发牢骚总是不重要的。当初我大概就像很多人一样,梦想通过一个博客成为那些标杆博客一样,拥有粉丝,拥有影响力,同时也记录自己。

我曾经嘲笑那些东施效颦者,可是现如今回过来想自己写过的那些东西,怀疑自己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几年前遇到小学的好朋友,他笑说当年我很害羞,我很惊讶,我跟他那么熟,也会害羞?不过好在没什么,我跟他从幼儿园就很好,小学的农村同学也都淳朴得像白纸,我的所有缺点也就都不值一提。

杨绛的一百岁感言原文到底是什么

记得几年前就曾在某门户网站上看到杨绛的《一百岁感言》,当时觉得一般作家还真写不了这个。

最近杨绛去世,才知道这篇是杜撰的。这也验证了我的感觉,堂堂一个大作家,写生日感言,未免幼稚了点。

那篇流传至今的《一百岁感言》一看就是心灵鸡汤式语句的拼凑,无论如何也算不上一篇完整的文章,不过正好迎合了如今的快餐式文化需求。

吊诡的是,连凤凰、网易这样的门户网站也都纷纷转载这篇百岁感言,其他网站转载更是不计其数。也难怪所有人都在乌龙,都以为是杨绛的原话。就连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搞不清楚,幸好在杨绛生前跟她本人确认过,才证实不是其所说。

不过这个证实也等到杨绛去世后才为人所知。

杨绛的《一百岁感言》原文怕是读不到了,因为人家根本没写过这篇文章。我在百度各种搜索硬是没找到。后来通过谷歌才知道,这篇文章是在一篇采访稿的基础上杜撰而成,所以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采访稿: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所谓的“百岁答问”,也就媒体能想得出来吧,所以出自采访稿一点也不奇怪。

机械键盘和笔记本支架

前段时间陆续好几个新键盘,都是没用几天复制粘贴键就不灵。于是下狠心买了机械键盘(英文“Mechanical Keyboard”的中文直译),主观地认为机械键盘肯定不会出这样的问题。

我的猜测基本准确,目前为止机械键盘虽然偶尔也会出状况,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很灵的。只是买的时候不懂,买了青轴,打字确实有点累,而且声音比较大。偶尔用回普通键盘,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貌似还轻松些。

当初在网上调研,不管是知乎还是贴吧,都对机械键盘大加吹捧,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说用了机械键盘那叫一个爽,保证你再也不想用回普通键盘了,类似的言论被很多网友顶到上面,如今看来是言过其实。

这让我想起两年前买的Actto/安尚笔记本支架,当时偶然在一个资深的个人博客上看到博主专门写文章推荐笔记本支架(英文翻译“Laptop Stand”),其中评价最高的大概就是这款韩国安尚的支架,以“神器”形容。当时我正好后背不舒服,于是相见恨晚,赶紧买了。

买回来一用,发现支架即使调到最低还嫌高,而且显示器架起来离眼太远。当时以为是自己平时弯腰勾背的,乍一坐直不习惯,就坚持用。谁知没用几天,颈椎就特别难受,整个脊椎像是被人扭过似的,又疼又酸,只好停止使用,过了好长时间才恢复。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都嫌这个支架太高,不实用,看来我并不是特例。

这种事让我很疑惑。凭借多年的上网经验,我对网络信息的真假好坏判断一向很准,可没想到会在知乎和资深博客里“翻船”。

我猜除了各人情况不同的因素以外,大概是有些“青年精英”们太过矫情,不喜欢的东西可以贬成屎,喜欢的东西可以吹上天,对机械也过于崇拜。

就拿键盘来说,再好的键盘也无非是打字的工具,打起来再舒服也是手指的重复劳动,实在没必要把它形容地欲罢不能。笔记本支架也是如此,无非是调节电脑高度的一种辅助工具,再舒服还能比台式机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如果真想缓解脊椎压力,还是应该多休息,多锻炼身体。

我看相关作者可以洗洗睡了。

好险

这次重新报了南京的一家驾校,预约了科目一的考试,可是一直没时间复习,其实也是拖延症,那玩意太枯燥。

上次考之前也是临时抱佛脚,大概做了一遍题,结果一次性通过,大约考了92分。还不算惊心动魄。

这次在去的路上用“背题模式”看了大约1000道题,发现很多题以前从没见过,不知道是不是考试范围有变动。

一直以为终点站是科目一考场,中途问司机,他和后面的一个学员也都是这么说。没想到到了终点,才发现那里根本没有什么科目一考场。

那地方连个出租车也打不到,好在可以花钱让驾校的人送我去考场,一点远的路收费30元。临下车时,他良心发现,让我直接进考场,不要等,20分钟考完就可以走人。

可是考试1点半开始,1点才让进候考室,从监控看考场里空余的座位也很少,直接进考场不太好,容易被考官骂,也会导致其他学员跟着进考场,容易引发骚乱。

考试的时候第一道题就错了,第一行就错了好几个,结果没做完就不合格。现场考官说下楼缴费可以立即补考。交完费我没有按照保安的要求进候考室,径直去考场。

走到考场门口又折回来,想还是复习一下再说。在候考室找了个位置坐下来,没看几道题就烦了,来的路上已经看了那么多道题,看不动了。

看到候考室里人山人海,我再次直接去考场,正好有一队学员也在进,我就跟在后面,成功进考场。

第二次考第一行就错了5道题,比第一次还多,硬着头皮做下去,第二行又错了三道题,第三行错了两道题,最后一行每做一道题都是生死攸关,其中有两道题在两个选项之间完全拿不准,只能咬牙蒙,居然都蒙对了。最后以90分通过。

回来上网查了才知道,当天只能补考一次。如果还不过就只能重新预约。好险!

网上有人考两次没过,被网友集体冷嘲热讽。有人说他做了两天的题才过,有人说天天抽一个小时用功,复习了一星期。我连同上次考试加起来花的时间也不到半天,这次只在车上复习了一小时,可以得意一番。

不过这次幸亏是过了,要是没过,恐怕就得好好复习复习了,加上去考试,又要浪费好多时间。

上次那家驾校办事太不靠谱,竟然在我退学后黄了。原以为这次的驾校家大业大,多少好一点。不过从今天的考试过程来看,这家驾校的人也是各种不靠谱,态度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的优势在于建立了一套日常流程,其中虽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犯了错还有机会及时弥补。

不像上次那驾校连日常流程都欠缺,什么事全靠人想着惦记着,可是他们的人本身又不靠谱,最终每个环节都出现问题,导致学车一拖再拖。

演员

最近看到家里那位看一部国产剧叫《欢乐颂》,就好奇地瞥了一眼,终于还是没什么兴趣,觉得邻居之间关系那么好太扯。等到网上遍布有关这部电视剧的讨论,加之最近实在找不到什么电视剧可看,就开始看了,全当消遣,谁知还真不错。

记得某青年作家曾大话导演就是什么都不会。不过看看国内的影视剧,拍得好的还真都是演员选得好的。那些自夸自己可以胜任任何角色的演员基本是扯淡,让葛优去演个正儿八经的人物,恐怕还是有点难度,至少观众接受不了。

本来这可能也不算什么,当年拍水浒、西游等等,对演员本身的特质都很看重,最典型的就是让六小龄童来演孙悟空。不过现如今,影视剧早已掺杂着太多利益因素,包括潜规则。

就像前段时间挺火的《老炮儿》,我试图去想李易峰演得好在哪儿,却硬是想不出来,或许这角色本身就是个平淡得让人记不起来的人。可后来看到连导演也承认启用这些热门明星是因为投资方要求考虑商业因素。

所以,对演员有坚持有追求的导演还是值得珍惜的。《欢乐颂》里虽然都是俊男美女,这一点跟很多国产剧很像,可是在确保用俊男美女的同时,导演还能把演员选得这么贴合角色,真牛逼。

我还感慨刘涛终于不用去撕心裂肺地演宫斗剧了,再演下去恐怕她老公都看她不爽了。这部戏做上女主角,还这么胜任,我很难想象孙俪会演得比她好。也算是翻身了。

但愿有更多好导演和好剧本,不但让好演员翻身,也让国内观众饱饱眼福。

进化退化

xia

前两天发现鱼缸的过滤棉散发出菖蒲的独特气味,可见整个鱼缸都弥漫着菖蒲的味道。之前一直怀疑鱼和虾的死和菖蒲有关,但百度里没有查到任何证据。

这次用谷歌终于查到菖蒲是有毒的,尤其是根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之前把菖蒲种在泥里时,所有鱼虾都活得很好;但自从把河泥全部清除,鱼虾就陆续死亡了。

以前还嘲笑有些鱼友过于谨小慎微,连在鱼缸里放个菖蒲都要上网请教,这回是我错了。

我在野采群里说起这事,才知道好几个人都在鱼缸里放菖蒲,其中一个还说菖蒲是养龟必配,另一个人说那只是商家宣传的把戏,骗人的。听说我的鱼被毒死,这些人纷纷表示要把菖蒲移走。

不过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那些人工培育的什么香吉士、琉璃虾、极火虾等五颜六色的虾全部被毒死,剩下的全是野生黑壳虾(包括蓝色黑壳虾)。那些彩色虾平时活得挺好,可是一到极端环境下,脆弱的生命力就显露无遗了。

原来养虾爱好者口中的“退化”和“进化”恰好与实际情况相反。

不同颜色的人工培育虾会繁殖出普通的黑壳虾,这被虾友们成为是“退化”,对生命力更强的黑壳虾真是不公平。

看来进化退化,不能以人的喜好为判断标准。

相关阅读:浅探“进化”和“退化”的翻译

蒋棋局中的缺陷

最近看电视剧少帅,如前文所述,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却引发了对当时国内形势的“马后炮”式的思考,感叹天之不测风云和各种蝴蝶效应的可怕。

先抛开政治立场不说,西安事变的发生虽然是张学良的鲁莽行为,但与蒋介石本身的作为恐怕也有很大关系。

这么说可能太马后炮,但蒋实在不应该把张学良放在任何可能与GD发生接触的位置。至少从电视剧来看,张还是有一定的家国情怀,而且受郭松龄的影响,对内战本来就极为反感。等到了西安,以当时进退两难的境地,让他去剿共,虽说已是无奈之举(让他抗日他不愿更不行),但并非上策。

纵观蒋的所作所为,蒋似乎总以为自己在下一盘大棋,可却往往忽略人心,毕竟你的棋局再精妙,有了人的参与,事情也不总是如你所愿地发展。特别是面对张学良这样的猪队友,就更要多加小心。张学良放弃东三省在内的五省而不抵抗,就可见此人有多不靠谱了。前车之鉴,蒋不应不谨慎。

再往前看,从蒋的角度来说,实在不应该给GD留下那么多机会。要想一边剿,一边消耗各地方军阀的实力,实在是想鱼和熊掌兼得,结果一事无成。

对于GD所表现出来的逆天的生命力,蒋虽然始终引为心腹大患,但在行动上仍然不够决绝,须知对待非常之人必须要有非常之非常手段。倒不是说要阴谋诡计搞的不够,或者人杀的不够。在战场上直到第五次围剿才出动嫡系并花大力气,实在是太迟。围剿后竟然又给对方留下机会,以为对方已然穷途末路,也实在是太想当然。

就像前面说的,你想象得再美好,可人心上的暗潮涌动,你不得不防。对蒋来说,张发动的西安事变就是各种人心涌动、不利因素碰撞的最坏结果。

作为一国统帅,坐拥丰富的情报资源和智囊人才,自己又整日考虑棋局,却遗漏这一点,贸然让张去剿共,使包括其本人在内的东北军受GD影响,并贸然前往对方地盘痛骂一纨绔子弟,导致对方在激愤之下采取鲁莽行为,不能不说还是欠考虑了。

从电视剧来看,张和蒋从第一次见面就缺少情感沟通,蒋一味命令式地让张这样那样,其实早就触发了张的逆反心理。对于情种张来说,感情上的沟通尤为重要,杨宇霆也是因为过于嚣张跋扈,和张在感情上越来越疏远,才导致杀身之祸。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偶然中有必然,没有这个偶然或许还有另一个偶然。没有西安事变,中国究竟会往何处去,谁又能说得准呢?

张学良不抵抗放弃东三省之思考

最近看张黎导演的少帅,一开始就做好了揪心的准备,一路看下来一直很纠结,可是到了41集日军进攻北大营,张学良严令不抵抗,我就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快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就在想,张学良这是脑袋那根筋搭错了?那么大的一个东北,自己的父老乡亲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自己祖国的三个省,说不要就不要了,这在古今中外都算是头等奇观。不仅如此,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民族,为了祖国”,此种奇谈怪论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出第二个来。

我想来想去,也参考网上的各种评论,都仍然无法理解张学良的这种行为。即便是有蒋介石的“忍耐”要求,即便是怕日本人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即便是为了保存实力(你保存实力也不能连家都不要了啊,你一个全是东北人的军队跑到别的省去,再怎么说根基也不如在东北牢固),所有这些都根本解释不通张学良放弃整个东三省。

后来看了高晓松的“晓松奇谈”张学良系列的一集,高晓松说这个富二代就是根本“不care”,“无智”。可是这跟《少帅》里的情节又完全相悖,在电视剧里,张面对父亲留下的摊子,一度压力山大以致大哭,平常也几乎是殚精竭虑。

可是再细想想,又不全是。比如张学良动辄跑到海边烤肉(美其名曰是为了减压),动辄只因伤寒就在医院躺个几十天,动辄去看戏(美其名曰是为了外交)。尼玛导演是在高级黑啊。

导演可能不便明摆着说“民族英雄”的不对,可是情节都在那里,有心人自己去看吧。

再说些其他的观感,或许可以解释张学良为什么脑子坏了。

张作霖在的时候,每遇大事有一帮“老底柱”七嘴八舌出主意,还有杨宇霆这样的智囊深度剖析利害。即便是小张这边,也有郭松龄这样的能人可以沟通,另外老班长储世新虽说是虚构人物,但应该也代表了张学良初入军营后结识的一些年轻有为的小清新。

可是张作霖死后,郭松龄早就被处死,杨宇霆被杀,储世新这样的小清新早就战死,一帮老底柱虽然也偶尔被叫来商量,可是大事上几乎没有话语权,说什么都等于没说。

那张学良的智囊都是谁呢?是两个女人:原配老婆于凤至和“秘书”赵一荻。张不论生活还是工作都跟这两个女人混在一起,大事小事都咨询她们的意见。我算是服了。

哪怕你嫌那些“老底柱”太保守,你嫌杨宇霆太强势,那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小班底啊,你有自己的发小,也有一些兢兢业业、洞察世事的下属。可是整天跟两个女人混在一起算怎么回事?下班了可以,上班也靠两女人,而且还是自己的老婆和情人,真是昏庸混蛋之极,是不是上着班还可以来一发?长此以往,自己脑子又不太好使,能有什么好的判断。

《少帅》看到目前为止,是不可信,讲不通,而且忽略了不少对张学良不利的细节;相反,《晓松奇谈》对张学良的评价却很有借鉴意义。

不正常

最近总是会遇到一些“不正常”的人。

比如今天坐地铁,一个女孩操着听不懂的方言打电话,说话声音很大,说两句就把手机在面前的铁柜子上狠拍几下,最后竟把手机怒摔在地上。

过了两分钟捡起来,继续骂,继续拍手机。

车厢里的一个老太太展示了南京大妈的毒舌本领,小声说:“哪个男的要是找到她就倒了八辈子霉了。”然后换到女孩对面的位置近距离观看。

下午又在某门户网站看到西南一男子成为微博红人,他花了七八万找了个老挝女孩,对方待了几天就去公安局说想走,公安局打算将其遣返,于是该男子发誓要上访。

一大帮网民关注这名男子,并大发评论。还说不希望事情能很快解决,否则就看不到这么有趣的微博了。其中一人甚至关注该男长达一年时间。

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总是会想,这是社会的悲剧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古今中外每个社会都一定有一些极端的人。

我原来朝九晚五坐车上班的时候,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上了车莫名其妙地怒视你,像是跟你有仇一样。那时我就觉得,这个社会貌似有很多不正常的人。

这些不正常的人正通过网络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今天在微博上怒骂ZF和爹娘,明天就可能上街砍人。

他们每有一次过激言语和举动,一帮无聊的看客就心满意足一次,嘲笑谩骂对方“弱智”、“奇葩”、“败类”。就好像一定要在“不正常”面前,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正常”。

可是,明知这类人属于奇人异士,有时我却好像很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以至于怀疑自己是否也不太正常。

这些绝望的人们有时破罐破摔,反而像是能摔出一条新路来。最著名的莫过于凤姐了,人家一通折腾,从一个超市收银员变成美国打工者,怎么说也是进步了。

当然,普通人绝不可能为了“出人头地”像凤姐那样厚颜无耻,也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的过激想法。

可问题是,没有做就表示心里没想过,不表达就表示心里没有这样的念头吗?如此热衷于关注一个不正常人士,你自己又能有多正常呢?

何伟的“优势”

我曾经分别在中文博客英文博客写何伟(Peter Hessler)。

记得两三年前读完他的著作,既惊讶也欣赏他对普通中国人的友好和宽容,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写作,并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他人。

可是,事实证明,和国内这么多写东西的人一样,我做不到。

我是可以用赞赏的语气来写生活中认识的人,可是更多时候,我想批判,只是我不想得罪人,所以选择放弃。

比如最近经常在背地里“批判”某个人,今天突然想,人家也没对不起我,也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无非是少一点自知之明,又很喜欢装逼。如果是在何伟的眼里,也许就是一好人啊,不过比较interesting而已。我是可以试着以何伟的态度和语气来写他,可是想想还是算了,一点都不真实。

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我跟何伟有以下两大区别:

一是中国人对何伟这样的老外真的不错,比对同胞好,而且恐怕好得多。这一点我也亲身体验过。所以他更容易跟中国人成为好朋友。只要对方对你付出一片真心,哪怕平时对别人装装逼,那也是可以原谅的;

二是何伟毕竟不是中国人,他当然不会像鲁迅那样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甚至“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说白了,他只是个旁观者而已。虽然他对个别中国朋友予以无私的帮助,但更多时候,他更近似于那个拍摄即将被秃鹫吃掉的非洲小孩的摄影记者。

所以啊,还是啥也别写了。

中国家庭的没落

中国家庭的没落大概是从温格开始的。祖宗们的牌位被砸了,家里没了祭拜的地方,更没了祖宗的存在。牌位的消失代表着仪式的消失,乃至祖宗在人们心中地位的消失。

现如今,除非有家谱,否则想知道自己曾祖父以上叫什么名字,都是一件很难的事。

如果说在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一些家族重新开始修家谱,或者哪怕只想对祖宗多一点尊重和怀念,其中很多却必须面临一个难以弥补的残酷事实,就是由计生导致的家族断层。

这种断层不仅仅体现在人丁的锐减上,更体现在家庭关系的没落上。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恢复牌位,也只能是国家和家庭的双重尴尬。

现实情况下,中国的家族意识日益淡漠,如果说老一辈心底还总是念着“一大家子”,越到晚辈,就越是没了这种观念。

虽说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和互联网的发展客观上导致了空间和维度上的分隔,可是如果没有这种断层,文化的传承本可以弥合家族内人与人之间的裂痕。而现实的不堪却让这种弥合显得力不从心。

相反,社会的变革放大了这种裂痕,从而加剧了中国家庭的没落。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家庭的作用日渐式微,人们对家庭失望,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家庭以外。而如果家庭以外关系脆弱,而自身能力又有限,则只能互相许以利益,导致整个社会势利之风日盛。

人们常说“没有国就没有家”,可是如果没有家这个社会基本单位,国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