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折号在翻译实践中的四种不同处理方式

关于破折号在翻译中的应用,我看了网上的一些文章,都是说纯理论的比较多,和真正的翻译实践有一些差距。下面我就根据个人经验,列举四种不同情况下对破折号的处理,我平常做英译中比较多,以下都是说英译中的情况,至于中译英,英语中破折号的处理比较简单,而且特殊语境的处理也可参考本文: 继续阅读“破折号在翻译实践中的四种不同处理方式”

职位翻译器:未来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福音?

今天看到一篇报道说,谷歌公司在美国推出了一个专门面向退伍军人的在线职位翻译器,这个工具能够根据退伍军人在军中的职务和技能,为他推荐适合的非军事工作。就相当于把他的军队职位翻译成商业社会中的职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不知道美国是不是只有退伍军人才有这样的职位翻译器,或者叫技能翻译器,还是说其他人群也有相应的工具。 继续阅读“职位翻译器:未来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福音?”

和一罐屎“同台亮相”,比尔盖茨被翻译耍了?

最近比尔盖茨的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翻译文章,题目叫《比尔·盖茨:我在中国与一罐屎同台亮相》,这个标题看得我直想笑,文章下方评论里不少读者也觉得比尔盖茨太幽默了。

实际上我知道比尔盖茨退休后一直在研究大便方面的事,而且他这次演讲也是在讲一个非常严肃,可以说人命攸关的事情,他带一罐屎上台也绝非是为了幽默或者恶搞,只是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可是这个标题翻译得实在让人忍俊不禁,我第一个感觉甚至怀疑比尔盖茨被译员耍了。 继续阅读“和一罐屎“同台亮相”,比尔盖茨被翻译耍了?”

英文绘本的翻译不应抹杀孩子的思考能力

英文绘本

近年来绘本很流行,很多家长都喜欢买绘本讲给小孩听。据我观察,目前优秀的绘本主要还是来自于国外,家长们也比较愿意买英文绘本,包括已经有翻译的和还没有翻译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两套国外的绘本,一个是《青蛙和蟾蜍》系列,还有一个是《My first reading library》。这两个绘本的一个共同点是,没有什么直接的说教,故事表面上看起来都很简单,但实际上又有丰富的内涵。不仅适合小孩子阅读,而且也能引发家长的一些思考。

其中《青蛙和蟾蜍》系列已经有了中文译本,而《My first reading library》还只有英文原版书,但网上也有一些网友提供的翻译。 继续阅读“英文绘本的翻译不应抹杀孩子的思考能力”

Linux技术文档中的Kill怎么翻译?

我们都知道英文中“Kill”的含义是“杀死”,但如果是在计算机软件文档的翻译中遇到这个词呢?比如“kill an application”或者”kill a process”,译员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是懵的,因为我们平常在使用计算机时从未见过这种说法。

在IT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翻译中,直译是很常见的。那么这里的“Kill”能不能直译成“杀死”呢?还是应该意译为“终止”呢? 继续阅读“Linux技术文档中的Kill怎么翻译?”

网站本地化应避免的四大误区

到今年11月11日,我做网站本地化相关工作就整整十年了。在这个过程中,给各种类型的网站做过本地化的工作,包括跨国企业网站、国企网站、外贸企业网站、政府网站等等。我发现在做大多数网站本地化项目的时候,企业都或多或少地走入以下四个误区: 继续阅读“网站本地化应避免的四大误区”

奇兵应如何理解和翻译?

有本书叫《华彬讲透孙子兵法》,其中作者华彬表示,《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中的“奇兵”,说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所谓“出敌不意的军队”。对于这个说法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我们在理解和翻译“奇兵”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 继续阅读“奇兵应如何理解和翻译?”

翻译质量受损于三种企业认知偏差

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多多少少都认识到了文案翻译质量的重要性。可是有些企业嘴上跟翻译公司或译员说翻译质量或翻译风格很重要,可具体到实践上,会出现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进而造成双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并对最终的翻译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有的企业说随便翻翻,结果译稿出来又吹毛求疵;有的企业嘴上说翻译重要,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言行不一;有的企业对翻译确实非常重视,但他对翻译本身理解有限,方向走偏了。而翻译这个东西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不同的价格不同的人,翻译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企业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到最终的翻译质量。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这三种企业对翻译质量的认知偏差。 继续阅读“翻译质量受损于三种企业认知偏差”

锵锵三人行节目名:名称翻译中英语的无奈

作为凤凰卫视曾经的王牌节目,锵锵三人行仍然停留在无数忠实观众的记忆中,尽管它已经停播。说起“锵锵三人行”的英文译名,我记得有一次在节目背景板上看到“Wentao’s Talk Show”的英文字样,可惜现在找不到了——不过也可能是我记错了,也许它是“文涛拍案”的英文译名。总之网上能找到的官方翻译是“Behind the Headlines with Wen Tao”。

锵锵三人行的英文名称只能在背景板显示一半,内涵却远不及中文节目名称。
锵锵三人行的英文名称只能在背景板显示一半,内涵却远不及中文节目名称。

不管是哪一种翻译,都和“锵锵三人行”这个原名相差甚远,这种情况在名称翻译中很常见,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没必要一定直译。这里我不想评判其中英文名称孰优孰劣。毕竟国外的脱口秀节目也经常以主持人的姓名命名,意思简单明了,所以把“锵锵三人行”翻译成“Behind the Headlines with Wen Tao”也是迎合外国人的这种命名习惯。

但如果我们稍微对比一下这个节目的中文和英文名称,就会发现,其中文名称的内涵显然要远远大于英文名称。 继续阅读“锵锵三人行节目名:名称翻译中英语的无奈”

音译之困:从战斗机的“Block”到足球的“德比”

前段时间听“局座召忠”公众号,局座吐槽了欧美战斗机型号中Block(如F-16 Block 70)的国内翻译,说有人把Block音译成“布洛克”,觉得这很扯。

作为一个军迷,我之前也经常看到Block这个词,感觉像是某个型号或者批次。我查了一下,一般都翻译成“批次”,翻译成“布洛克”应该只是个“极端”的例子。

可是“批次”这个翻译对吗?一般英文中的“批次”对应的是“Batch”,而“Block”直译是“区块”或“街区”的意思。 继续阅读“音译之困:从战斗机的“Block”到足球的“德比””

ECM的翻译是什么?

前两天做一个网站本地化项目的时候,发现一个新词:ECM。我大概知道它跟内容管理有关,可是在百度搜到的翻译全都是跟汽车发动机有关,大多数使用者对它的理解是“引擎控制模块”,或者通俗点叫“发动机控制模块”。不过可能这两个解释都比较冗长,所以很多人还是直接说ECM。 继续阅读“ECM的翻译是什么?”

韬光养晦应如何理解和翻译?

今天看到南华早报的一个报道,挺有意思的。说是美国的一个作家叫迈克尔·皮尔斯伯里,对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的翻译产生了一些疑问。

他觉得,中国人把“韬光养晦”翻译成“等待时机,打造力量”是有问题的,实际上”韬光养晦”的潜台词是说“准备复仇”。他觉得中国的这个翻译蒙蔽了美国的政府。而且这个作家还是白宫的顾问,并且写了一本相关的书籍叫《百年马拉松》,影响了特朗普的对华政策。 继续阅读“韬光养晦应如何理解和翻译?”

百度AI同传刚被外媒“热捧”,谷歌实时翻译就被“吐槽”?

这两天连续看到两篇新闻挺有意思的,昨天,看到“量子位”微信公众号报道说,百度AI同传被外媒热捧,这个文章也贴出了一些详细的视频测试资料,感觉还是比较靠谱的。然后紧接着今天就看到了一个叫环球网的百家号发了一个文章,标题是《谷歌实时翻译被吐槽…》,其他一些媒体网站在发布同一篇报道时还在标题中拿谷歌翻译和百度同传相比较。

我就挺好奇,外媒究竟是怎么报道这两件事的,我在谷歌里用英文搜了一下有关百度AI同传的新闻,发现这两天确实有好几家外国的科技媒体在报道这件事。当然人家的报道立场都是比较专业客观的,只是说人工翻译将来可能会失业,并且大致介绍了一下百度AI同传最近的一些动态。所谓的“外媒热捧”当然是有点过了,国内的媒体老是喜欢弄一些标题党,这个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继续阅读“百度AI同传刚被外媒“热捧”,谷歌实时翻译就被“吐槽”?”

浅谈Google的中文译名:谷歌还是龙飞?

前段时间传言谷歌要重返中国市场,有网友扒出百度CEO李彦宏在2014年说过的一段话,他批评Google的中文译名“谷歌”不接地气:“Google中文名是谷歌,寓意是丰收之歌,谷歌觉得中国人丰收了就高兴。但是事实上,真正中国上网的人不太在意丰收不丰收的。”

李彦宏说这话的逻辑很搞笑,谷歌高层再傻,也不至于把大多数中国人或者它的目标用户想象成农民。只有农民才会为丰收而高兴地唱起歌,普通人怎么可能这么做?李彦宏还真是脑路清奇。

下面说说我对Google中文译名的个人看法。现在据说Google要为中国市场定制一个搜索引擎,项目名称叫做“Dragonfly”。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是“蜻蜓”,但我想Google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因为其中包含“Dragon”这个词,也就是“龙”,它是中国人的图腾和象征。 继续阅读“浅谈Google的中文译名:谷歌还是龙飞?”

Facebook翻译成脸书还是脸谱比较好?

Facebook在中国有两种翻译,一个叫“脸谱”,是中国大陆的翻译;一个叫“脸书”,是港台那边的翻译。这两种都是正确的译法,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脸书”这个翻译,原因有以下几点。 继续阅读“Facebook翻译成脸书还是脸谱比较好?”

翻译这种工作不是绝对按照字数或者时间来算钱的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翻译项目的校对任务,项目经理说请我做得快一点,因为客户急着要。我快马加鞭,中午吃完饭都没休息,总算是赶在deadline之前把项目交了。

我之所以这么配合,也是因为在我接项目之前,就看到了这个项目的报酬还算不错。但是我交稿后,项目经理问我一句话,让我差点吐血。

她问,你校对这个稿子花了多少小时?我看她当时的语气,是想按照时间给我算钱,而不是按照事先公布的固定价格。

我回复说,这个稿子我是加急做的,花得时间少因为你们要得急,而且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所耗费的精力比正常的校对速度要更多。

类似的情况是所有的翻译公司和自由译员都要面对的。其他有的行业还不是太明显。 继续阅读“翻译这种工作不是绝对按照字数或者时间来算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