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和深度报道

最近很偶然的看了圆桌派,算是锵锵三人行的后续。我算是锵锵的粉丝,可竟然没有第一时间去看圆桌派……抱歉,我只是不会刻意去追任何一个东西,大概是年纪大了。

我打开一期标题为《熟人: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节目,让我惊讶的是嘉宾居然是我的学长魏一平(现在是四人制取代了三人制——三个熟客加一个Fresher,总算是打破我原先抱怨的三人行格局),不过也是通过窦文涛之口才知道他曾是个有名的深度报道记者,想想我也真是孤陋寡闻,原先只是耳闻他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 继续阅读“真相和深度报道”

有关翻译的任何问题,欢迎写邮件给我

写了关于翻译社群的文章过后,有翻译小伙伴建议我建一个翻译相关的交流群,其实这样的群我早就建过,我也加过不止一个翻译群。

但QQ群似乎早就被玩坏了,在群里很难有实质性的交流,而且伴随着各种不信任。这两年写翻译博客和公众号,也有翻译从业者和对翻译感兴趣的人给我留言,但基本上也都是浅尝辄止。我虽然有心帮助,但对对方知之甚少,说多了又显得好为人师,毕竟我自己也并非什么翻译大神。 继续阅读“有关翻译的任何问题,欢迎写邮件给我”

英语专业和公务员

又是一年国考和省考时,这两天看了几个有关英语专业考公务员的帖子,想想当初我稀里糊涂去了事业单位,无编,又稀里糊涂离开事业单位,这么多年,就稀里糊涂下来了。

再看看人家,为了考公务员,又是双学位,又是跨专业考研,又是支援西部,感觉自己像是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 继续阅读“英语专业和公务员”

是人就会出错,那翻译软件呢?

最近在校对一个比较大的翻译项目,这个项目是分给多个人做的,而每个人做的质量都不同,出的错有多有少,而且错误的类型也不太一样。可能让你感到惊讶的是,这是一个机译编辑项目,只是在部分文件中,人工编辑的部分比较多。 继续阅读“是人就会出错,那翻译软件呢?”

当AI写出很好的文章,机器翻译也在日益完善

开国元帅林彪劝老婆少说话,大意是:“如果你说的别人知道,你等于白说;如果你说的别人不知道,你说了也没用。”

我在高中时就有这样的困扰,我时常觉得身边的同龄人说的话都像是某种机械的反应,比如A对B说了某句话或者作出某种举动,B就一定会回应某句话,甚至连表情都大差不离,感觉就像是设计好的台词。如果是这样,说那些话还有什么劲呢? 继续阅读“当AI写出很好的文章,机器翻译也在日益完善”

电影《偷天换日》:译名失误和等不到的高潮

最近刷电影又刷到一部译名比较奇葩的电影,这部电影本身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你被译名先入为主了,最后肯定是失望。我在豆瓣上就看到不少失望的观影者,肯定跟译名脱不了干系。

电影一开始就点明主题,是一帮盗贼在偷黄金,后续发展也始终围绕黄金展开。一开始的手法是把楼板炸个洞,让装满黄金的箱子掉下来,这确实很开脑洞。但联想到电影名“偷天换日”,你会想当然地觉得跟终极剧情相比,这只是小菜一碟。 继续阅读“电影《偷天换日》:译名失误和等不到的高潮”

找一家诚信的翻译公司有多重要?

大约两三年前,美国一家小型翻译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找到我,请我帮忙翻译他们的一个运动品牌客户的视频字幕,我看对方态度诚恳,价格也还行,就接了下来。但当时我想象不到这家公司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样的继续阅读“找一家诚信的翻译公司有多重要?”

“美国往事”这个译名真差

这两天重新看了《美国往事》,说是“重看”也不确切,我大概是在几年前看过它的一些片段,以至于对这部电影既陌生又熟悉,完全不知道讲了啥。很可能是看电影的过程中睡着了。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超过9分,可是它的中文译名实在是让我一度提不起兴趣来。

这次看完特意查了下英文原名,竟然就是“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所以直译成“美国往事”似乎无可厚非,要怪只能怪原名不好。

可真的是这样吗? 继续阅读““美国往事”这个译名真差”

让英译中文本和中文原创内容一样自然通顺,这可能吗?

在一些英译中翻译项目中,要求将中文翻译文本修改到和中文原创文本一样,看不出来是翻译过来的内容。

我很想知道这到底有没有可行性,我也曾努力实现过。但最终我还是觉得,在实际翻译项目中,这几乎不可能!

如果非要达到原创的自然通顺水平,只有两种可能(这里不考虑“技术说明书”等用语天生比较生硬和规整的内容): 继续阅读“让英译中文本和中文原创内容一样自然通顺,这可能吗?”

没有时间预算的翻译项目都是耍流氓

翻译公司和客户之间如果未能就工作时长、字数和相关报酬达成一致,白白多花了些时间也只能自认倒霉,毕竟客户往往也不专业。

但如果翻译公司在向译员派稿时,没有就时间或字数作出比较明确的说明,就不太厚道了。 继续阅读“没有时间预算的翻译项目都是耍流氓”

跳梁小丑的无奈与骄傲

有段时间没有关注科技媒体了,前几日十分偶然地翻到某潘姓知名自媒体人的公众号,其中长文讨伐吴军博士,具体难听的话我都忘记了,大概是说吴军忘恩负义,竟然做起骂前东家腾讯的事,而他当年在腾讯,又不过是尸位素餐,无功而返,总之是没有资格发表这些言论。

我翻遍全文也没找到吴军究竟说了什么过分的话,无非是说“腾讯没有做to B的基因”云云,直到后来看到Keso的文章,才知道吴军说的不过如此,Keso作为资深科技媒体人,也丝毫不认为吴军有攻击腾讯之嫌。 继续阅读“跳梁小丑的无奈与骄傲”

“不能催”的翻译:论Deadline的重要性

做翻译被催过两次就一定会落下心理阴影,从此以后尽量不接急稿,更不会安排不好时间。因为在外行人看起来简单的翻译,其实需要细致、推理、检索等一系列流程,越赶紧越容易出错。

很多事都有这个问题,只是翻译尤其突出。这就体现了Deadline(截止日期)的重要性。一般来说,翻译公司和译员之间、翻译公司和客户之间都会约定一个Deadline,并且经常会精确到秒,我这里讲的Deadline,就是指的这种。 继续阅读““不能催”的翻译:论Deadline的重要性”

扯皮、和稀泥和误解

最近天气热的够呛,关于翻译除了一些琐碎没什么可写的,闲暇之余随便写写一些其他事。

1:

最近车子的小区大门钥匙没电了,靠到跟前也打不开门。家人让我去找门卫换电池,我也理所当然地把钥匙给了一个门卫,门卫也没说不换。 继续阅读“扯皮、和稀泥和误解”

我说的翻译不一定是你的翻译

回头看看以前的一些博文,发现有必要在这里做一些说明。比如,我这里写的既是翻译实践,但有时也超越日常的商业翻译。虽然我认为翻译并不是再创作,但有时我是拿创作的标准在谈翻译。

所以译者朋友在看的时候,注意区分,我的有些观点虽然和翻译有关,但是不一定适用于你作为译员参与的商业翻译项目中,更多反映的是我的个人喜好——我当然也不会在普通的翻译项目中注入太多个人喜好。 继续阅读“我说的翻译不一定是你的翻译”

《直觉泵》:翻译的“吃力不讨好”和专业性问题

买了《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一书,昨晚翻了几页,感觉这书应该不错,但同时作为一名翻译的自信和自尊也受到了小小的打击。

“序言三”中讲,这本书中文版的三位译者都是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其中写到:“在学术界内,翻译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很耗费时间精力,又不能算真正的研究成果……但这本书……只有通过翻译才能让国人真正受益……”

这句话倒不让我意外,但说得这么直白,像是撕下了翻译身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约等于是说:“别扯什么热爱翻译事业,这件事很痛苦,也不能为译员带来多大益处。作为学术界的人,能干这样的事,等于是做公益。” 继续阅读“《直觉泵》:翻译的“吃力不讨好”和专业性问题”